拿什么拯救抑郁的孩子?

平常在我们咨询的聊天界面上,如果出现黑白卡通流泪头像、或者是纯黑的头像,几乎大概率就是处在读书阶段的【抑郁孩子】,这群孩子要么读初中,有的甚至读小学。他们一上来就会直截了当的问:老师,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?在他们有限的人生经验里,分不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,只觉得自己开心不起来,很苦恼。而我的反应,也是会试探性的问:你的原生家庭怎么样,父母关系还好吗?通常的回答几乎都那么的相像,如何让这群孩子找回价值感,是个系统的问题。

 

QG620.HaO22.nEt

有一天,用户名为幽暗的蓝鲸找到了我,她语言简练,同样抛出了那个问题。我按照往常的惯例询问她的基本情况,得知这个孩子今年14岁,女孩,在读初二,父母离异,目前跟着妈妈住,爸爸另外组建了家庭,平时只有有限的时间交流。我安抚着她,并把SCL90综合测评表发给了她,并告知她要按照目前的实际感受作答,很快,她便把测评结果发送了过来,测评的分值高达230分,其中抑郁单项分值尤其偏高。我告诉她,这种情况需要和妈妈好好沟通,首先要让家里人知道,并获得家里的人理解和支持,有条件的话可以先去当地医院确诊,她在聊天窗口中陷入了深深的沉默,过了很长时间,才回复了一句话:不知道怎么和妈妈说。我问她,你痛苦吗?你想改变现状吗?她回复了一个字:想。我鼓励她:孩子,谁痛苦谁改变,我痛苦我改变。这种情绪问题,是长期形成的认知模式,现在需要和家里人好好沟通,获得支持。她又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,我知道,通常这个时候,这个孩子在犹豫,在害怕,害怕给家里人带来麻烦。我接着再问,妈妈爱你吗?她说,非常爱,妈妈为了我很辛苦的工作,但是我总觉得我不配。

 

QG620.HaO22.nEt

 

如果说艺术源于生活,那么,这个咨询案例和热播剧《小欢喜》中的乔英子何其相似,我的心一阵刺痛。这是一个【懂事】的孩子,我知道这个孩子内心极其自责,害怕咨询产生费用给家里造成负担,为了打消她这个念头,我和她做了一个约定,只要告知妈妈一起沟通,平台是可以申请公益咨询项目的。

QG620.HaO22.nEt

 

知乎上有这样一条提问:“懂事的孩子快乐吗?”大概4000多条回答中,绝大部分的回答都是:不快乐。那些被冠以乖巧懂事的孩子,大概是这样的:

看见喜欢的玩具,只要你说太贵了,立刻乖顺地拉着父母的手走开;

被别人抢走了玩具,只要你说你应该让让弟弟,他会立刻松开手不哭不闹;

学习已经很累了,只要你说你要努力啊,他会任由你将课余时间全部报上补习班。

太幸福了!不用操心、不用管教、不用劳神,父母轻松自在,旁人羡慕不已。

殊不知,这种表面的风光,却换来孩子的遍体鳞伤,让我们来看看,这些孩子通常会有什么样的表现:

第一、【懂事的孩子丢失了自我】

QG620.HaO22.nEt

懂事的孩子失去的是孩子应该有的任性和天真,他们本应天真无邪却过得谨小慎微,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的感受,他们丧失了对欲望的追求,他们成全了别人,却丢失了自己,留下的只是一副假面的躯壳。

第二、【懂事的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】

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指出:讨好的本质是低自尊,就是从心底觉得自己不够好,也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,不值得被爱。懂事的孩子大多比较敏感,他们很在意外界的反应和看法,他们总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,所以他们习惯牺牲自己的内在渴望和需要去取悦迎合别人。渐渐地,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,最后干脆放弃自我,只要别人开心就好,于是就慢慢地形成了讨好型人格。

第三、【懂事的孩子更容易精神抑郁】

懂事的孩子,父母大多控制欲比较强,子女长期处于被控制压迫的状态,无法形成完善独立的人格。一方面,懂事的孩子对他人的请求总是来者不拒,无法拒绝,另一方面,他们又心有不甘但是因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,而不敢争取。他们无法直面自己的真实需求,将所有的欲望和真我牢牢地压制。他不停生活在这种矛盾中,将负面的情绪慢慢地内化为消极的态度,于是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。孩子是最坚忍的人群,他们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,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,他们只能伸着冰凉的小手小脚,甚至根本不会有人察觉到他们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,所以我总是想,孩子是可怜又可敬的。懂事的孩子,最终被“懂事”这一标签伤害的体无完肤!

 

在往后的几天里,我们断断续续在聊天窗口讨论学习,讨论同学关系,和孩子终于建立了信任,她答应尝试告知妈妈并参与一起沟通。

妈妈特别的惊讶,因为缺乏心理学的知识,她一度认为孩子是【装出来】的。在接下来预约沟通中,妈妈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
这个孩子在父母离异的成长环境中,形成了特殊的、异常的认知模式:无价值、无助、无望。

无价值,是对现状的认知,认为自己和自己身处的世界毫无吸引力。由于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遭遇痛苦,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爸爸的不是,自己婚姻的不幸,甚至经常有意无意的在孩子面前说“要不是因为你,我今天就不会这样”类似的话语。长期以往,让这个孩子提前承受了在这个年龄不应承受的心理压力。

无助,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,认为不管做什么都不可能改变这种无价值感,得到积极的结果。

无望,是对未来的认知,认为不管未来怎样,自己的困境都不可能改变。

做什么都没有用,就是心理学经常提到的【习得性无助】经历,是形成以上认知模式的根源。针对这种情况,怎么办呢?

QG620.HaO22.nEt

 

---

 

首先是认知行为疗法(CBT),这种咨询方法来帮助孩子建立新的认知模式。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,通过谈话不断矫正孩子的消极认知观念:父母离婚是你造成的吗?你觉得自己在生活中,自己有哪些做的好的地方?在过去的生活中,有哪些经历是自己觉得很有干劲,很有成就感?让她明白,爸妈的离婚不是她造成的,不是她的错,爸爸妈妈是爱她的,并寻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此得到验证;同时通过谈话消除自己的无价值和无助感。

第二、通过和妈妈有意识的积极配合,重塑新的家庭相处模式,这也是人际关系疗法的一种尝试。妈妈减少了抱怨,改变了一味提要求,一味控制的做法,而是更多的采取尊重和理解,把控制权选择权交回孩子,同时不忘增加积极反馈,表扬赞许的做法。令人欣慰的是,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后,妈妈反馈孩子的前后表现明显不一样,乐观积极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孩子的脸上。

 

以上,我们了解了负罪感以及习得性无助产生的过程,认识了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产生疗愈的机理。认知行为疗法,就是通过对话,帮助你找到存在的认知模式问题,并循序渐进的改变行为。而人际关系疗法,着重挖掘来访者可能存在的关系障碍,鼓励改善这些关系,或者改变对这些关系的认知。

课后作业留给你思考:在生活中,有哪些观念属于我们自己形成的负性观念,把它写下来,然后把“总是”“一直”“我不行”类似绝对化字眼更换成相对客观具体的描述,是不是会发现不一样的感受?

 

我是李勇,每个人生都充满奇幻,我愿意和您一起开启英雄之旅。